现今社会,银行中除了活期和定期储蓄,还会有一些中长期定期储蓄,如三年定期、五年定期等。其中三年定期是银行较为常见的一种定期储蓄方式,但却并不被银行推荐。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解析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,以及银行不推荐存三年定期的原因。
一、政策性利率的变化
1、什么是政策性利率?
指的是国家对于金融市场产生的利率干预。政策性利率就是由央行制定并执行的、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形成和市场利率水平影响比较大的基准利率,包括贷款基准利率、存款基准利率、再贷款利率、再贴现利率等。
2、政策性利率变化对三年定期的影响
三年定期往往是存储一定额度的资金,预计在三年内不需要用到的人所采取的一种理财方式。但是,政策性利率变化可能会给三年定期带来一些收益方面的影响。利率上升时,三年定期的收益有所提高,但在利率下降时,存入三年定期的资金到期后所得到的收益会低于其他存储方法,甚至可能低于通货膨胀率。因此,银行不建议投资三年定期。
二、货币价值不稳定
在现代经济中,货币都是一种符号形式的财富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,其基本价值相对不变。然而,当货币的流通速度及货币数量的变化导致货币价值的变化时,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情况。这就导致了在短时间内银行所规定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,但是可预见的未来,通货膨胀率可能高于银行所确定的利率水平。如果存入三年定期,收益不能达到保值甚至还会亏损。
三、流动性不足
如果三年后有急用资金的需求,前期的储蓄将会失去一些流动性。即使在需要用钱时提前解除定期,其收益率也会比其他短期存款方式诸如活期、定活两便、协议存款、整存整取等低。因此,银行同样不建议投资三年定期,而应选择流动性更加灵活的存储方式。
四、缺乏理财的多元性
三年定期虽然资金的风险较小,但是收益率往往不高,而且缺乏理财多元性。在短期内只看收益率,投资场中的多种理财工具都能够取得超过三年定期的收益。另一方面,尽管散户投资者一般所拥有的资本规模有限,但通过多种理财方式,仍然可以实现风险分散的投资策略,实现稳定的财富增长,这也是银行不推荐存三年定期的原因之一。
三年定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。银行不建议存三年定期是因为政策性利率的变化,货币价值的不稳定,流动性不足和缺少多元性等因素。相比于固定收益的三年定期,银行提倡投资灵活性更强、风险更小的理财方式。在选择投资时,每个人都应该进行风险收益的评估,谨慎选择优质的金融产品。